当前位置:建筑人建筑文章频道建筑工程管理建筑规划苏南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研究(推荐)

苏南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研究(推荐)

12-04 23:54:57  浏览次数:722次  栏目:建筑规划

标签:建筑规划设计, 苏南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研究(推荐),http://www.jzr88.com

  1.2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范围,由于其形成的原因不同,所以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种是由于城市地域内在经济联系形成的城市空间,我们称之为城市经济空间;另一种是由于行政地理区划设定的城市空间,我们称之为城市的行政空间。我们日常说的城市空间都是指后者而言。严格地讲,任何城市空间范畴的现实状态都包含了上述两种涵义。

  城市空间结构,一般又称地域结构主要指城市中各物质要素的空间位置关系及其变化移动中的特点,它是城市发展程度、阶段与过程的空间反映。城市空间结构是建立在特定经济活动基础上的,担任特定经济功能的城市功能区空间分化,城市不仅存在内部功能分区,而且具有外部的地域结构,不同等级的城镇构成相互联系的城市网络,即城市体系。

  按城市空间结构的层次性划分,可以将其界定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城市外部空间结构两个部分。城市外部空间结构是指由一个中心城市辐射区域内中心城市与其他城市共同构成的空间体系。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一个城市建成区之内(通常指市区)土地的功能分区结构,或者说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城市内部功能分化和各种活动所连成的土地利用的内在差异而形成的一种地域结构。城市空间结构的形式主要包括城市范围内各种物质实体的密度、位置(布局)和城市形态三个方面[7]。

  城市化是现代中国发展的重要特征,城市化水平稳步提高,大城市与特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向群体化与区域化的方向演进,从单中心向多中心城市区域发展。城市空间结构的演进可以分为二个层次: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反映城市地域内部各种空间关系的组合状态,如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物流区等各种功能区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区域空间结构-反映城市与周边地区的空间关系。

  传统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型有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型、多核心模型[8]。

  1.3城镇体系理论

  城镇是人类活动的聚集场所,“城镇不仅是空间秩序的核心,也是社会秩序的核心,地理空间的组织是人类在特定的文化、社会、经济、政治和技术背景下进行活动的结果”(R.Cz詹森),因而城镇空间的演化是建构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空间过程,城镇空间结构是在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经济活动和区位选择的累积结果,它反映了人类及其经济活动的区位特点以及在地域空间中的相互关系。

  城镇体系是指某一地域范围内,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它是随着城镇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动态的、复杂的大系统,其发生、发展乃至成熟, 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并且在每一发展阶段,,都能从职能结构、规模结构、空间分布、相互联系密切程度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特征。

  2、苏南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2.1苏南范围的界定

  苏南从广义上讲是指江苏省长江以南地区。但今天通常被承认的苏南范围,仅指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三市(通常所说的“苏锡常”)及其下属区县,不包括镇江市和南京市。本文以下没特殊说明,仅指苏锡常地区。

  图2-1苏南的空间范围

  2.2苏南城镇体的空间结构演化

  2.2.1孙吴之前

  最早的城镇可以追溯到商代末年。周太伯、伯雍奔吴,建立吴国和梅李城(无锡梅李);公元前514年吴建阖闾城(今苏州),后又设立延陵邑(今常州)。当时的城镇主要是政治与军事功能为主,少有经济功能,且城乡分异也不明显。秦统一六国后,改分封制为郡县制,此后虽有反复,但大体得以保持下来,成为后来行政区划的基础,现在许多县的历史都可以追溯至此。秦先后在本地区设立了会稽郡(治吴)及娄(今昆山)、阳羡(今宜兴)等县,汉增设无锡、毗陵两县。

  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置会稽郡,治吴,领县。到汉高祖五年领吴、无锡、曲阿(丹阳)、毗陵(常州)、娄(昆山)、阳羡(宜兴)、乌程(湖州)、由拳、余杭、富春、钱唐(杭州)、海盐、余稽、山阴、诸暨、余姚、上虞、太末、句章、邸、乌伤等县。后由于经济的发展,人口增多,新设郡县增多,每个郡县所辖范围缩小。东汉永建四年(公元前129年)划钱塘江以西以北地区为吴郡,治所吴(今苏州);钱塘江以南仍为会稽郡,治所山阴(今绍兴)。至此,苏锡常地区的土要城市—苏州、无锡、常州、吴县、昆山、宜兴等已经出现。

  2.2.2孙吴至南北朝

  三国时,孙吴政权在江南建立吴国,并分无锡以西地区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领三县,治地毗陵(今常州)。漂阳属丹阳郡漂阳屯田都尉。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置毗陵郡,领县七:丹徒、曲阿(丹阳)、武进、毗陵、延陵、暨阳(江阴)、无锡,治所毗陵。东部仍为吴郡,治所吴县。漂阳仍属丹阳郡。苏锡常地区行政区划始一分为三。

  2.2.3隋唐至宋元

  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吴州为苏州。同年,废郡置州,于常熟县置常州,州以县名,后常熟改属苏州,遂迁常州于晋陵,领普陵、无锡、宜兴和江阴四县。唐武宗会吕四年,升常州为望,辖普陵、武进、无锡、江阴、宜兴五县,其中晋陵、无锡、武进、江阴为望县。宋时,升苏州为平江府,领吴、长洲、昆山、常熟、吴江五县。

  明初,平江府改为苏州府,领二县四州:吴县、长洲县、吴江州、昆山州、常熟州、嘉定州。常州府仍领五县(无锡、武进、宜兴、江阴、靖江)、金坛与漂阳分属镇江府与应大府。

  2.2.4明清时期

  清承明制,苏常二府属江南布政使。顺治十八年,分江南布政使为左右布政使,苏常隶属于右布政使,后改为江苏布政使司,苏州为江苏巡抚驻地。雍正二年,两江总督查弼纳以苏、常、松(江)三府赋重事繁,奏请置县升州,多设官吏,于是苏州府领九县:吴县、长洲、元和、昆山、常熟、新阳、昭文、吴江、震泽,常州府领八县:靖江、武进、阳湖、无锡、金匿、宜兴、荆溪、江阴。民国初,清时新设置的县重又取消,合并到原来的县。至清中,除张家港市外其它县均已形成。

  图2-2苏南的明清时期空间分布

  2.2.5鸦片战争至民国

  自1840年的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外国势力相继入侵,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外工业品大量倾销,而生产原材料大量输出,冲击了明清时期发展起来的传统手工业,传统的社会经济体系逐渐解体;同时通过引进外国的近代工业、交通与技术,改变了中国经济地域的结构,对苏锡常地区的空间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

  就苏南整个地区来看,市镇的发育呈现以下特点:①市镇数量迅速增长。据各地方志资料统计,从乾隆年间到光绪宣统年间,苏常二府的城镇数增加了一倍,由205个增长到459个,太仓州在光绪年间有城镇193个,扣除太仓州所属嘉定等县城镇,整个苏惕常地区的市镇总数当在600个以上,平均每29平方公里就有一个市镇,其中常熟、江阴、武进、无锡等地区增幅更大,市镇更为密集。②城镇的职能的转变。传统的手工业与商业市镇特别是传统的商业市镇在外来环境的竞争下趋于衰落,而拥有近代工业与商业的城镇发展迅速,并逐渐演变为集近代工业、商业、文化、金融、交通于一体的经济体。③城镇规模结构的分化。受近代工业与交通发展以及城市特别是上海的影响,江南小城镇的发育呈现不同的走向,部分传统市镇趋于衰落,而部分小城镇却不断发展,城镇规模差异日益明显,部分城镇户口过千,人口近5万,盛泽、东山、澄江等镇均在万人以上,其中澄江(江阴县城)近5万;而有些市镇户不满百,人不过千。吴江在明清时期即以千户大镇最多而闻名,境内小市镇发育相对较弱;常熟市镇数量多,但以小市镇为主,超过千户的大镇仅有县城、支塘和和彭家桥,百户及以下的市镇多达38个;江阴有镇44个,县城已近5万(1911年49177人、1938年53466人、1949年29389人),万人以上大镇25个,占全城镇的一半多,但除县城外,其余镇都包括所属区域的农村人口,真正的城镇人口要少得多。④城镇发育的空间差异巨大,东部与中部地区城镇数量多,分布稠密,而西部的漂阳、金坛等城镇数量少;其中江阴、常熟、无锡、武进等中部地区城镇最为密集。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苏南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研究(推荐)



《苏南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研究(推荐)》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