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建筑人建筑文章频道建筑工程管理建筑规划苏南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研究(推荐)

苏南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研究(推荐)

12-04 23:54:57  浏览次数:722次  栏目:建筑规划

标签:建筑规划设计, 苏南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研究(推荐),http://www.jzr88.com

  2.4.4交通运输网络决定了城镇体系与市场体系的结构。

  清中以前,江南地区城乡社会经济联系主要依赖内河航运,以大运河为骨干的内河水运网一方面将本地农副产品源源不断地运往京师、内地或海外,另一方面又将外地产品分散到大城乡。这时,作为苏州门户的浏家港,多为沙船聚泊之所,有“万国码头”之称,每年数以万计的船队经此驶往苏州。便捷的水运交通将苏州与周边地区的大小市镇联为一体,构成以苏州为中心的城镇体系与市场网络。清中叶以后,一是浏家港逐渐淤塞,沙船多泊上海;二是京杭大运河年久失修,南北嘈运中断,嘈粮改走海运;加之上海的开埠,大宗货物的集散地由苏州迁至上海,于是以上海为中心的城镇体系与市场体系应运而起。

  可见,内河水运网络决定了苏锡常地区城镇的兴起与分布格局,影响到城镇的生长与发育,对区域内规模结构与市场结构也存在着明显的支配作用。

  3、苏南空间结构的走向与整合

  苏南空间优化组合的方向是将各地方的分散、独立发展趋势引向重点地区集中, 实现协调整合, 在空间上形成沿沪宁线地区、环太湖地区、长江沿岸地区、沿沪地区、宜溧金丘陵山区。沿沪宁线地区、沿沪地区和长江沿岸地区是未来苏南城镇高度发达的地区, 而环太湖地区、宜溧金丘陵山区是支撑城镇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空间。

  有关的资料表明, 目前苏南80 %左右的交通量是属于通过性的, 而上海是强大的吸引中心, 各个城市与上海的单一联系的区域极化发展模式也可能继续强化;从长三角的发展态势来看, 上海对苏南乃至更大范围的区域空间重组, 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东西向仍然是今后苏南内部经济联系和对外经济联系的主方向, 而南北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较弱, 经济联系强度较小。因此, 规划纲要提出“完善东西、加强南北”, 进一步完善城区为核心的东西走廊, 包括轨道交通、区域供水、生态保护与环境整治、大型公建设施共建共享等, 加强与经济社会联系, 培育一批新兴增长点, 扩大苏南对南北的辐射带动作用。

  图3-1苏南的空间结构的走向

  苏南涉及苏锡常三个设区市, 更容易从省域层面上通过财政调控、行业政策等进行协调, 也易于推动都市圈空间规划的进一步深化, 如苏锡常区域供水规划、轨道交通规划、绿化规划等。可以预见,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态势下, 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等之间协作的需求将不断强化, 选择不同的空间发展模式, 统一开展以大都市为核心的跨省、市的空间规划将不断深入。

  苏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既是一种经济乡镇企业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农村城市化的过程。目前,苏南以大中城市为主导、以小城镇为纽带走上城市化之路。苏南的城市化是以工业化为根基的,苏南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互动并进的。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园区为载体的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使城乡壁垒逐渐被打破,出现了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市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的“三集中”趋势;随着中心城市现代化改造步伐的加快,苏南地区通过开发区建设、行政区划调整、都市圈规划等战略措施,逐步迈进了以大中城市为主导、以小城镇为纽带的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崭新时代。这不仅有助于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同步提升,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如今,苏南城乡企业的界限已明显淡化,而且,苏南目前相当大部分乡镇企业的规模、技术装备程度、产品的质量并不比城市企业差。在这种情况下,乡镇企业总部及其营销中心逐步进入城市,利用城市市场中心,利用城市第三产业,利用城市厂商集聚效应,降低交易成本。新一轮的城市化进一步丰富了苏南模式的内涵。

  苏南是长江三角洲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地带,是上海与南京、苏北地区至浙北地区的交通联系的必经之地。也正是这种空间位置,使苏锡常面临着来自上海、南京、杭州以及苏北地区的作用,构成了苏南发展与演化的重要外部环境,对苏南的走向产生重大影响。

  4、苏锡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13]

  4.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强调以人为本,以发展经济、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核心,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个人自身得到充分发展,又不对后代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以人为本己成为区域、城市社会发展的基础价值理论,其基本思想是坚持人性化的需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因和最终归宿,因此,无论是制定区域规划、城市规划,还是进行实际的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都要着力营造适宜的人居环境,建立优化的区域、城镇空间结构,配置完善的区域性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以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性和多元化的需求。

  4.2坚持动态协调的原则

  坚持走动态协调是指在获取静态比较利益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着眼于获取。由于区域产业结构变动趋势所形成的动态比较利益和开放环境下的区与区之间的动态比较利益。动态协调发展是一种具有时间变量的协调发展。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规律的普遍存在,要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必须从区域整体出发,结合区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一定时期内突出相应的发展重点,有条件地支持和扶持重点领域与重点产业发展,加快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培育。因此,苏锡常不仅要根据已有的资源优势和经济技术优势来制定发展战略,还要分析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突出特点和关键因素,尤其是要充分考虑各地区在投入产出效果和投资经营环境上存在的客观差异,确定重点地区和优先产业,并给予适当倾斜。但是这种倾斜要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并有严格的时间规定,坚持效率与公平兼顾,不能以损害其它地区的发展为代价。

  4.3坚持区域整合的原则

  从发挥区域整体优势出发,进一步对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通讯、信息、社会服务体系等)、城镇建设、产业布局、市场开拓等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联合建设,促进地区间、城镇间、城乡间的人才、资金、物质、能量、技术、信息的流通,从而建成特色鲜明、分工合理、合作紧密、经济融合程度高的经济区域。

  4.4坚持科教兴区原则

  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加强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的联系,建立区域科技创新系统,不断提高研究与开发效率,缩短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周期。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调整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施创新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

  参考文献

  [1]陈才等。区域经济地理学原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35-36

  [2]李德华。主编。城市规划原理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2-23

  [3]李小建。主编。经济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86-93

  [4]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32-37

  [5]Friedman J.A general theory of polarized development Los Angeles.UCLA Press,1969

  [6]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著。城市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7]郭鸿攀。江曼琦。城市空间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8]王恩涌。赵荣。张小林等编著。人文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35-236

  [9]资料来源《2005年江苏统计年鉴》

  [10]无锡市城市总体规划专项报告。 江苏省城乡规划设计院2001:11

  [11]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64

  [12]华民主编。大上海国际都市圈建设与国家发展战略。学林出版社2003:372

  [13]崔功豪。魏清泉。陈宗兴。区域分析与规划。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45-390

  [14] Christall W.Cebtral Place in South Germany,Pretice Hall,1966.

  [15] Friedman J.and Alonso W.eds.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Cambridge Mass:MIT Press,1964.

  [16] Friedman J.Two consepts of Urbanization.Urban Affairs Quarterly.1996,1:78-84

上一页  [1] [2] [3] [4] 

,苏南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研究(推荐)



《苏南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研究(推荐)》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