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建筑人工程资料库二隧道铁路宝兰二线新玉石咀1号隧道塌方整治对策探讨 下载

宝兰二线新玉石咀1号隧道塌方整治对策探讨

09-02  浏览次数:819次  栏目:隧道铁路

  • 名称:宝兰二线新玉石咀1号隧道塌方整治对策探讨 下载
  • 类型:隧道铁路
  • 授权方式:免费版
  • 更新时间:09-02
  • 下载次数:819
  • 大小:8.04 MB
  • 推荐度:4 星级
《宝兰二线新玉石咀1号隧道塌方整治对策探讨》简介

标签:隧道工程,工程资料下载, 本站提供宝兰二线新玉石咀1号隧道塌方整治对策探讨免费下载,http://www.jzr88.com
   摘  要  宝兰二线新玉石咀1号隧道施工中曾多次发生塌方、掉块,其中进口端较大的一次塌方5600m3,并有11人困于洞中,抢险及整治施工十分危险,随时有发生更大规模塌方的可能,形势险迫,经过及时勘察,合理整治,成功通过了塌方段。本文分析了隧道的工程地质条件、影响隧道施工的地质因素及病害产生原因,针对塌方整治的难点,总结了处理和预防塌方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  隧道塌方  整治  对策
 
      1. 概况
      宝兰二线新玉石咀1号隧道为双线曲线隧道,位于陇西土店子站东渭河北岸,隧道进口里程为DK1536+125,出口里程为DK1536+688,隧道全长为563m。隧道开挖由进口端开始,通过黄土进入岩层后掉块,塌方事故不断。在掌子面掘进至SK1536+270、护拱打至DK1536+260~+270,隧道衬砌到DK1536+216、仰拱做到DK1536+230时,发生在DK1536+270段的5600m3塌方为最大,洞顶形成一直径10余米、高10余米的穹窿,造成施工人员11人困于洞中,生死不明(后经全力抢救脱险)。由于塌方段穹窿顶与洞外冲沟沟底对应,顶板薄,且均为土体,随时有塌通天甚至引发洞外高陡山坡塌滑的可能,加之围岩松动,掉块不断,给抢险施工带来极大的风险,因而,抢险措施和塌方整治对策成为隧道继续施工掘进的焦点和重点。
      2. 隧道工程地质特征
      2.1 地形地貌
      隧道位于渭河峡谷区,两岸地形起伏较大,相对高差大于100m,北岸自然山坡高陡,坡度一般在40º以上,地表植被贫乏,黄土地貌景观,冲沟、陷穴等现象发育。
      2.2 地层岩性
      勘察与施工揭示,工点范围内地层有第四系上更新统风积砂质黄土,有由接触变质、动力变质及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的压碎岩、板岩、片岩和燕山期花岗岩。
      1)砂质黄土淡黄色,土质均匀,粉粒为主,具孔隙及垂直节理,半干硬,II级普通土,σ0=150kpa,II类围岩;具IV级自重湿陷性,湿陷土层厚12m。主要分布于隧道进口及洞身段山体表层,厚10~30m。出口处为坡积成因,夹杂碎、块石,工程地质相对较差。
      2)压碎岩以花岗岩为主,局部矿物呈定向排列为花片麻岩,颜色渑杂,青灰、灰黑色为主,压碎或鳞片变晶结构,带状及片麻状构造,节理、裂隙发育,风化严重,局部呈砂、土状,IV级软石为主,σ0=500~1000kpa,III~IV类围岩,多见于花岗岩与板岩、片岩接触带附近。
      3)板岩、片岩灰色、灰褐色为主,变晶结构,板状、片状构造,受接触蚀变及构造影响,板理、片理及小的断层构造发育,岩层破碎,风化严重,IV级软石为主,σ0=600~800kpa,III~IV类围岩。一般见于花岗岩之上,局部呈捕虏体于花岗岩之中。
      4)花岗岩青灰、灰白色,矿物成分以石英、长石、云母为主,中、粗粒结构,块状构造,岩体受构造影响严重,节理、裂隙发育,石质坚硬,风化严重或极严重,风化层一般2~5m,局部厚达10m,为10m, 级软石,σ0=500~800kpa,以下V级次坚石,σ0=1200kpa,IV类围岩。
      2.3 水文地质
      隧道在勘测及施工期间未遇到较大地下水,仅在雨季施工时偶见少量下渗的基岩裂隙水,对隧道围岩及施工不构成影响。
      3. 影响隧道施工的地质因素
      3.1 地形地貌因素
      本隧位于渭河峡谷区北岸既有线靠山一侧,线间距20~50m,既有线在此以填方或半填半挖形式通过山坡坡脚,高陡的山坡,发育的冲沟、陷穴,对隧道进、出口的塌方往往直接影响,由于塌方,引起洞顶地表开裂变形,对坡角的既有铁路构成重大安全隐患,处理不当,变形进一步发展势必直接威胁既有线行车安全,给II线隧道施工造成极大困难。故而,必须严控和妥善处理好隧道进、出口段的塌方。
      3.2 地层岩性因素
      隧道原设计图系根据进口一个钻孔和现场调查资料填绘,与工程有关只显示上更新统砂质黄土和燕山期花岗岩两种较单一地层。然在隧道施工开挖中实际还遇到压碎花岗岩(部分为花岗片麻岩)及板岩、片岩等较软弱岩层。而且,在隧道施工中,开挖掌子面较多在侵入的花岗岩与板岩、片岩等的蚀变接触带附近。岩相的复杂与变化,严重制约了隧道的掘进,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麻烦。
      3.3 地质构造因素
      勘察及开挖显示,本隧未穿越大的断层构造,但从隧道掘进中所遇岩性、岩相变化大,较多为动力变质、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的岩层;围岩节理、裂隙发育,局部有断层破碎带宽度1~2m的小的断层切割,岩层破碎等情况仍可认定:隧道围岩受构造影响严重,岩层风化破碎,而原资料勘测人员显然对此认识不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隧道设计和施工掘进。
      3.4 不良地质因素
      主要为高自重湿陷性黄土问题。隧道范围广布的"级自重湿陷性黄土及衍生的黄土冲沟、陷穴等,是隧道尤其是进、出口段施工的隐患,往往给隧道施工带来意想不到的不利影响,本隧道施工中几次较大的坍方变形,与其不无关系。
      4. 塌方原因分析
      纵观本隧施工所遇几次较大塌方,除前述地质因素外,分析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点:
      (1)对隧道地质条件的变化及复杂性认识不足,工程措施不到位或针对性不强。这其中有勘测设计存在的问题,更有监理、施工的因素,出现问题及时反映,及时有针对性采取变更加强措施,即可避免事故或减少损失。
      (2)施工单位急功近利,为赶工期、抢进度,往往忽视设计文件中要求或设计、配合施工人员屡次强调的“做好超前支护、控制台阶的开挖长度,做到先棚后挖,支护衬砌紧跟”的施工原则,在进、出口段及软弱岩层开
,大小:8.04 MB



《宝兰二线新玉石咀1号隧道塌方整治对策探讨》相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