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建筑人建筑文章频道房地产知识房地产规划中国建筑设计的回归之路

中国建筑设计的回归之路

08-25 20:25:10  浏览次数:591次  栏目:房地产规划

标签:房地产产品规划,房地产规划设计方案, 中国建筑设计的回归之路,http://www.jzr88.com


    先有国家大剧院的“蛋”之争,跟着又是CCTV新总部的库哈斯双“Z”方案之争,从赫尔佐格和德梅隆的“鸟巢”到PTW的“水立方”,中间再穿插象形建筑和个性化建筑小品的躁动——我们眼中的中国城市和中国建筑,非常醒目地飘扬着“无厘头”式的旗帜,为处于“个性危机”中的中国城市增添了几许魅影。

    美还是不美?好还是不好?抛却造价和一些具体技术因素,其实最值得反思的是:我们的城市究竟需不需要那些不合时宜的庞然大物?那些显然是为我们后人建造的东西?有关人士认为,十年浩劫为建筑业的“十年空白”,在空白之后,中国建筑学界立即面对的是80年代伴随开放涌入的大量国外建筑思想、元素和符号,因而迷茫随之而来。而这种迷茫的根源在于概念、主义极大丰富的情况下我们缺乏自己的主流建筑设计思想。

    针对CCTV的新大楼设计,清华大学的庄惟敏教授说,它完全打破了传统的审美观念,也没有按正规的黄金比例分割,从微观角度看,它是不美的。然而把它放在CBD这样一个区域中,它又与周围的环境是协调的,是独立而又融合的。我相信,这种观念也是大家都能接受的,只不过他用了一种极端的表达方式。

    相对于庄的温和,北京大学的俞孔坚教授批评并警告西方景观设计师和建筑师,在中国大地向他们敞开欢迎的胸怀的时候,不要对中国大地上的自然、人民、文化和“土地之神”视而不见,甚至藐视,将他们自己都不喜欢的、形式主义的“景观垃圾”倒在中国土地上。  洋设计,无论是充斥我们城市的“垃圾”,还是前卫的、对未来的馈赠,都逼使中国建筑走出一条自新之路。

    向哪里回归?

    应该说,近年北京房地产市场上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建筑则乏善可陈。人们印象中还留着80-90年代初的东湖别墅和香山饭店。2000年末有消息显示东湖别墅已赚回了相当于7倍开发成本的利润,目前这个外销别墅项目仍然保持着周边项目中最高的租金水平,主要是因为贯穿其设计思想的是苏州园林风格。美国《纽约时报》认为“香山饭店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座望眼欲穿的有文化价值的建筑’”,采用苏州园林风格设计香山饭店的贝聿铭则被喻为“中国现代建筑民族化的指路人”。

    “过去设计讲经济不讲美观,现在反过来讲美观不讲经济,而且美观得没有道理,片面追求新奇,脱离经济的要求去搞所谓的前卫设计,搞创新。当然,吸取外来东西提高设计水平是必要的,进行文化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但不能认为我们现在的建筑设计什么都不行。文化是一切科学、社会、经济发展的总成。如果在文化上没有自信心,必然会造成人才的外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经济会时起时落,但文化断了就很难恢复。我们应该很好地认识自己,不能自暴自弃,一定要树立我们自己的民族自信心,包括在建筑思想领域。”周干峙院士这样说。

    吴良镛院士则说得更明白,今天欧陆风建筑逐渐兴起,许多地方不顾条件限制争请洋建筑师来本地创名牌,甚至愈演愈烈,种种迹象表明我们对中国建筑文化缺乏应有的自信。

    “中国有丰富多彩的建筑文化遗产,但是近一百多年来科学技术发展滞后,建筑学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在吸取先进的科学技术,创造全球优秀文化的同时,更要有一种文化自觉的意识、文化自尊的态度、文化自强的精神。像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除列入保护名册的历史名城与历史地段外,可以借题发挥大做文章的城市、地段几乎比比皆是,就看如何去发挥创造。有了丰富的历史、地理、文化知识,就好像顿生慧眼,山还是那个山,水还是那个水,但有了李杜题韵、东坡记游,立即光彩照人。”

    回归,只能指向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文化。

    回归之路“漫长”

    如果说,在50年代时,刚刚站立起来的中国人民,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自豪与自信,对传统中国建筑形式与现代结构体系的结合,作了一些十分成功而有益的探索,也走了一些弯路。但这在当时的建筑发展史上是一个合乎逻辑的过程。

    然而,在改革浪潮汹涌,国门洞开的80年代与90年代,各种新的建筑理念与建筑技术目不暇接,中国的建筑师们却无暇去探索符合时代精神与民族意蕴的现代建筑,而被人为地拖入了一个所谓“夺回古都风貌”的涡流之中。

    在这些折衷主义与复古主义的大合唱中,大多数作品颇有“东拼西凑”的味道,在一个高耸而庞大的体量上,画蛇添足地加上一些造型琐碎、尺度狭小的各样亭子,实在有损传统中国建筑的伟大与深邃。

    民族化道路并非是一条没有岔路的康庄大道,在众多业内专家的心目中,北京西客站建筑是一个失败的民

www.jzr88.com 族化案例,因为其中国文化元素并未融入建筑的灵魂之中,是一种“没有生命的”民族化。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北京既是历史文化名城又要建设成国际化的大都市,两者到底如何结合,实际上也是一个新旧如何协调统一,如何处理好传统和创新的关系问题。北京的新建筑,包括高层建筑建得不少,就新建筑形式与风格而言,令人满意的作品不多。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客观地讲,要创作出社会满意的精品,尤其是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具体到北京则是创造出有北京首都风格的现代建筑,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代建筑的“北京之路”尚有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

,中国建筑设计的回归之路



《中国建筑设计的回归之路》相关文章